你也可以 讓自己的情緒有更多選擇
還記得大學參加營隊的時候,有一次因為跟同組的夥伴意見不合,所以我就在要練習活動的當天故意不出現,當時我在床頭上對著空氣發洩,看著未接來電一通一通的打來。
最後慢慢地氣消了,回撥一通電話回去說我不小心睡過頭了...
我想大家都知道我應該是故意裝死,但我仍然為了自己的不爽故意去激怒別人,心裡暗自的在想...
「你看!這就是讓我不爽的下場!」
「好啊!既然這樣大家都不要玩!」
「你那麼厲害!那就都給你做呀!」
現在回想起來,當時的我好像都有這樣的習慣,類似「情緒勒索」一樣,故意用極端行為來讓別人知道我生氣了,把心中的不開心發洩出來,使對方有罪惡感,讓自己感到滿足。
這樣的「行為模式」在我看完「情緒勒索」的相關書籍之後,有了更多的理解與體諒,當然這仍然不是一個值得模仿的習慣,但他可能出自於個人長久以來的行為模式所造成,可能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養成習以為常地處理方式。
我想身為引導者,我們先讓對方先看清自己的「行為模式」比糾正對方的行為對錯來的重要,當對方看清了自己的習慣,我們才有機會一起引導他走向不同的選擇,而且這個選擇是需要時間來培養的,因為養成的習慣多長,修正的時間就有多長,更何況選擇可能很多,也可能隨時改變,也還有很多可能的可能。
「回想你曾經是否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過,後來你覺得如何?」
「除了出現與不出現,是否還有第三個選擇?」
「如果再一次給你機會回到當時,你會想要怎麼做?」
不論選擇如何,陪伴在他身邊,引導看清自己的行為,是需要時間的,我們不能一廂情願的期待一次兩次就能夠改善,但我們能盡自己的心力支持他,他也要學習對自己的人生負責,改變與否在他自己身上,責任不在我們身上,我們沒有必要承擔他的人生。
至於自己呢?我想這位最好的「引導者」就是【自我覺察】,練習回顧自己的「行為模式」,用不同的角度觀察,當自己經歷一天、一周、一個月、半年、一年、甚至是十年以後,你會發現原來當時的我,那麼傻......
自然的你就會開始改變自己,從此此刻開始不一樣的「選擇」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