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樣的團康遊戲,為什麼跟別人帶的感覺不同?



我在剛開始學習帶領團康的求學階段,很喜歡到處去參加活動,學習當時活動中體驗過的各種團康遊戲,一旦覺得好玩有趣的團康,就很想要馬上帶回自己社團來玩,但也不時會發生一種狀況是:


當時在體驗的時候氣氛明明很熱絡,身邊的人也都玩得不亦樂乎,但自己拿回到社團來玩的時候,大家卻覺得遊戲不好玩,奇怪的是說的話與規則講解都一模一樣,為什麼會這樣呢?

1.團康性質與個人特質也是需要配對


有些人的反應能力很好,有些人的帶動能力很好,有些人口條特別幽默,有些人風格特別可愛,這些種種因素都會影響帶領同樣團康遊戲時不同的感受,譬如來說搞威我就不擅長敲打節奏的「給我Tempo」或是「手拍兩下腳兩下」等等的節奏遊戲,因為搞威我自己連節奏都拍不好,在講解上面就會很尷尬,玩起來自然不順暢;反過來說我自己就比較擅長反應類型的「小蜜蜂」或是「大風吹」。

備註:多嘗試帶領不同類型的團康,就能自然感受到哪些團康帶起來特別順手,氣氛也能掌控比較好,就是適合自己類型的團康哦。

2.團康是一連串的過程,遊戲前與遊戲後的氣氛很重要


曾經有個同學去外面參加完活動後,興高采烈的想要把當時的團康帶回社團分享,但是玩起來的效果並不如他所訴說的感覺,原因為何呢?

團康活動的設計往往不會僅單一遊戲,會配合多種遊戲來搭配,製造循序漸進的氣氛效果,就如同學生營隊第一個遊戲往往會設計認識遊戲,不論是「滾饅頭」還是「姓名交換」來讓彼此先慢慢熟悉,接下來用「小蜜蜂」「給我Tempo」都很常見。

但如果一來就直接玩「鬼抓人」或是「硫酸河」可能會出現彼此因為不熟悉的小尷尬,如此一來帶領人就容易覺得是否是因為自己帶的不好。

如上述的狀況,我們很常會用「破冰遊戲」這樣的名詞來解釋,但我認為就算是相當熟悉彼此的團隊,也必須在開頭準備一些簡單的破冰遊戲,或是用暖身活動,讓大家的焦點集中在接下來你要帶領的團康,才會讓氣氛掌握回帶領人的手中。

3.團體組成的性質會影響遊戲帶來的反應


前兩點談到的部分對常帶團康遊戲的人來說比較容易理解,第三點我們談的部分就是團康適不適合當下這個團體了。

很常見的範例是營隊活動與學校社團集社,雖然人員的組成一樣都是學生,但來此的目的不一定相同,相對會影響對團康遊戲的反應。

譬如參加營隊活動的學員容易抱持著期待與興奮的心情來玩,就像是小時後校外教學一樣開心,所以在團康遊戲中比較容易熱絡,相對社團集社有時候學員是來看看的,或是朋友剛好找來的,對接下來的活動還沒有任何感覺,對社團也不太熟悉的情況下,帶領團康就會比較難,且帶領人如果太過熱情有時也會造成新夥伴的反感。


歸納以上三個重點
建議各位:
1.團康不需要樣樣的會,質大於量,最重要是找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去發揮。
2.學習團康的過程不要只看遊戲本身,更要看活動整體狀況。
3.嘗試多了解對方的心態、狀態,才能夠找到適合該對象的團康遊戲。
4.練習模擬對方,假裝自己就是他,去聽你說的規則,去玩你帶的遊戲,不斷修正最適合的方式。

留言